有趣的灵魂,万里挑一
1788年2月22日,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诞生。哲学,看似高冷,实则温暖心灵。它不是“无用之学”,也并不空洞遥远,它就在你身边,教会你认识自己。今晚,一起聆听叔本华的“话疗”。
生命是一团欲望,
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,
满足便无聊,
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。
——叔本华
给自己留点时间去了解生命,不要只顾着埋头向前冲,要知道冲到最后面对的只有死亡,别无其他,所以看看路上的风景,给自己多留一些值得回顾的往昔,让整个旅途变得丰满起来,人生应是一段奇妙之旅,而不是一次漫长的苦行。
如果你不满意现状,那么就抛却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,把工作具体地落实到你未达到目标而要做的点点滴滴上,尤其不要把失望、心灰意懒归结到别人的身上。
这个世界并不亏欠你什么,能为你带来福音的只有自己。
这些幸福的感觉都源于内心,源于自我满足。
我们会越来越频繁地感慨,“时间过得好快啊”,没错,时间都不会让你察觉到。如果你已经意识到这一点,那么就开始仔细过好接下来的每一天,因为明天总比今天过得要快那么一点点。
疏远和长期分离总是会损害友谊,那些我们长久不见的朋友即便是生死之交,即便是青梅竹马,即便是红颜知己,即便是情同手足,感情也经不住时间的折磨。时过境迁,所有的牵挂都将会淡化,所有的感情都将会因为距离而拉远变细,最终成为一种萦绕在我们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情怀,一个概念,变得越来越抽象。
作为无可奈何无力拯救的东西,我们可以做的就是保持一种清晰的认知承认它的存在,然后不妨给远方的他们写一封信,打一个电话。
与此相反,世界上任何东西都解救不了一个自认为毫无价值的人。
作者/余光中
体系博大、思虑精纯的哲学名家不少,但是文笔清畅、引人入胜的却不多见。对于一般读者,康德这样的哲学大师永远像一座墙峭堑深的名城,望之十分壮观,可惜警卫严密,不得其门而入。这样的大师,也许体系太大,也许思路太玄,也许只顾言之有物,不暇言之动听,总之好处难以句摘。所以翻开任何谚语名言的词典,康德被人引述的次数远比培根、尼采、罗素、桑泰耶纳一类哲人为少。
叔本华正属于这澄明透彻易于句摘的一类。他虽然不以文采斐然取胜,但是他的思路清晰,文字干净,语气坚定,读来令人眼明气畅,对哲人寂寞而孤高的情操无限神往。夜读叔本华,一杯苦茶,独斟千古。
叔本华漫长的一生,在学界和文坛都不得意。他的传世杰作《意志与观念的世界》在他三十一岁那年出版,其后反应一直冷淡,十六年后,他才知道自己的滞销书大半是当作废纸卖掉了的。叔本华要等待很多很多年,才等到像瓦格纳、尼采这样的知音。
《不沉湎于过去,不牵挂于未来》
作者/叔本华
节选自《悲喜人生》
有许多人——我指的是那些无足轻重的人——仅仅生活于过去;而另一些人则又沉湎于未来,总是忧心忡忡,愁思满腹。
很少有人能够在两个极端之间保持平衡。
那些寄希望于未来,为之奋斗并仅仅生活于未来的人,对那种即将来临的事物总是翘首以待、急不可耐,仿佛这是某种一经到手便可获得幸福的东西。
尽管那些人聪明绝顶、气度非凡,严格地说,不过像人们在意大利看见的短尾猿,一种希望最终得到它的冲力支撑着他们,使他们始终急急忙忙,紧追不舍。
那事物总是恰好在他们的前面,而他们则一直试图得到它。这种人就其整体存在而言,他们置身于一种恒久虚幻的情境之中;继续不断地生活于一种短暂的临时状态,直到最终走完其人生的旅途。
因此,我们既不应该让未来牵挂而思绪不宁、焦虑企盼,也不应该沉流于对往事的追悔惋惜,而应该牢牢记住:
唯有现在才是实在的、确定的;未来总是无一例外地使我们的希望落空;过去也常与我们曾经预料的相去甚远。
总之,无论是未来还是过去都不及我们所想像的那般。同样的物体,由于间距,在肉眼看来要小一些,但思想则可以把它想像得很大。
只有现在是真实可行的;它是唯一富有现实性的时刻,正是在这绝无仅有的时刻,我们的生存才是真实的。
因此,我们应当永远对此而充满欢乐,给它以应有的欢迎,并尽情享受这每一时刻。由于充分意识到它的价值而摆脱了痛苦和烦恼,为之快乐。
倘若我们对过去希望的落空愁眉不展,而对未来的前景焦躁不安,我们将无法做到这一点。
拒斥当下的幸福时刻,或由于为陈年往事懊恼及对未来忧心忡忡,而妨碍了眼前的幸福,均属愚蠢之至。
当然,人一生中总有深谋远虑和抱憾终身的时候。
但是,往事一旦成为历史,为缓和我们的情绪,我们就应该想想,逝者如斯,而向它道声再见——必须克服心灵对过去发生之事的悲伤,而保持心情愉快。
图/视觉中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