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七章 不为而成
四十七章
不出戶,知天下;不闚牖,見天道①。其出彌遠,其知彌少。
【注释】
①天道:自然的规律。
②不见而明:“明”原作“名”,“名”与“明”古时通用。张嗣成本作“明”。
蒋锡昌说:“‘名’、‘明’古虽通用,然《老子》作‘明’不作‘名’。二十一章,‘不自见,故明’。五十二章,‘见小曰明’;皆‘见’、‘明’连言,均其证也。此当据张本改。”按:“不见而明”,指不窥见而明天道,《韩非·喻老篇》所引正作“不见而明”,当据以改“名”为“明”。
③不为:即无为。
【今译】
不出门外,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;不望窗外,能够了解自然的法则。越向外奔逐,对道的认识也越少。
所以圣人不出行却能感知,不察看却能明晓,无为而能成功。
【引述】
老子特重内在直观自省。他认为我们的心思如果一味向外奔驰将会使思虑纷杂,精神散乱。一个轻浮躁动的心灵,自然无法明澈地透视外界事物,所以老子说:“其出弥远,其知弥少。”
老子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循着某种规律运行着,掌握着这种规律(或原则),当可洞察事物的真情实况。老子认为我们应透过自我修养的工夫,作内观返照,清除心灵的蔽障,以本明的智慧,虚静的心境,去览照外物,去了解外物运行的规律。
上面的观点,不限于老子,庄子和佛学也持着相似的基本观念(老子的说法没有庄子那样明显),我们还可以笼统地说东方型的思想都有这种基本的认定,这和西方思想家或心理分析学家的观点迥异,他们认为人类心灵的最深处是焦虑不安的,愈向心灵深处挖掘,愈会发觉它是暗潮汹涌,腾折不宁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