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六章 木强则折
七十六章
是以兵強則滅,木強則折⑧。
強大處下,柔弱處上。
【注释】
①柔弱:指人体的柔软。
②坚强:指人体的僵硬。帛书甲、乙本“坚强”上有“筋”二字。
③草木:通行本“草木”上衍“万物”二字,傅奕本、严遵本、王雱本、吕惠卿本、邵若愚本、彭耜本、董思靖本、范应元本、吴澄本、焦竑本均无“万物”二字,据删。
蒋锡昌说:“譣谊,‘万物’二字当为衍文。盖‘柔脆’与‘枯槁’,均指草木而言也。”
严灵峰说:“‘人’与‘草木’皆属‘万物’,则‘万物’二字当系衍文;因据傅本删。”
④柔脆:指草木形质的柔软。
苏辙本、叶梦得本“柔脆”作“柔弱”。
⑤枯槁:形容草木的干枯。
⑥死之徒:属于死亡的一类。
⑦生之徒:属于生存的一类。
⑧兵强则灭,木强则折:王弼本作“兵强则不胜,木强则兵”,据《列子·黄帝篇》、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等书所引改正。
彭耜说:“黄茂材本‘共’作‘折’。”黄茂材说:“《列子》载老聃之言曰:‘兵强则灭,木强则折。’《列子》之书,大抵祖述《老子》之意,且其世相去不远。‘木强则折’,其文为顺,今作‘共’,又读如‘拱’,其说不通,当以《列子》之书为正。”(《道德真经集注》)
俞樾说:“案‘木强则兵’,于义难通。河上公本作‘木强则共’,更无义矣。《老子》原文作‘木强则折。’因‘折’字阙坏,止存右旁之‘斤’,又涉上句‘兵强则不胜’而误为‘兵’耳。‘共’字则又‘兵’字之误也。《列子·黄帝篇》引老聃曰:‘兵强则灭,木强则折’,即此章之文,可据以订正。”(《老子平议》)
刘师培说:“案俞说是。《淮南·原道训》亦作:‘兵强则灭,木强则折。’疑‘不胜’系后人注文。”(《老子斠补》)
奚侗说:“木强则失柔韧之性,易致断折。‘折’各本或作‘共’,或作‘兵’,皆非是。‘折’以残缺误作‘兵’,复以形近误为‘共’耳。兹据《列子·黄帝篇》、《文子·道原篇》、《淮南·原道训》引改。”(《老子集解》)
蒋锡昌说:“《列子》‘不胜’作‘灭’,‘兵’作‘折’,当从。此文‘灭’‘折’为韵。”(《老子校诂》)
按:帛书甲、乙本此文上句作“兵强则不胜”,与王本及诸传本同。下句帛书甲本作“木强则恒”、乙本作“木强则竞”,高明以为:“严遵、傅奕诸本所云‘木强则共’不误。‘共’字与‘恒’、‘竞’古读音相同,在此均当假借为‘烘’。《尔雅·释言》:‘烘,燎也。’”
【今译】
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,死了的时候就变成僵硬了。
草木生长的时候形质是柔脆的,死了的时候就变成干枯了。
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,柔弱的东西属于生存的一类。
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受灭亡,树木强大就会遭受砍伐。
凡是强大的,反而居于下位,凡是柔弱的,反而占在上面。
【引述】
老子从人类和草木的生存现象中,说明成长的东西都是柔弱的状态,而死亡的东西都是坚硬的状态。老子从万物活动所观察到的物理之恒情,而断言:“坚强者死之徒,柔弱者生之徒。”他的结论还蕴涵着强悍的东西易失去生机,柔韧的东西则充满着生机。这是从事物的内在发展状况来说明的。若从它们外在表现上来说,坚强者之所以属于死之徒,乃是因为它的显露突出,所以当外力冲击时,便首当其冲了;才能外露,容易招忌而遭致掊击,这正如高大的树木容易引来砍伐。人为的祸患如此,自然的灾难亦莫不然;狂风吹刮,高大的树木往往被摧折。小草由于它的柔软,反而可以迎风招展。
本章为老子贵柔戒刚的思想。“柔弱胜刚强”之说,见于三十六章、四十三章和七十八章。